胸懷千秋偉業,恰是百年風華
百年中國,血淚裹著奮爭,迷惘伴著求索。無數的仁人志士,不斷從踉蹌凌亂的腳步里,追尋救亡圖存的方向,前赴后繼地鋪設一條走向現代化的文明之路。
他們痛苦、彷徨、困頓、懦弱,他們警醒、呼號、奔走、堅守,他們賦予苦難以悲憫,他們激發生命以超越。他們如希臘神話中的西西弗斯,不斷重復、永無止境地搬運巨石,最終卻成就了超越時間的偉業。
從1921到2021,中國的命運全因一個政黨的誕生而完全改寫,上海石庫門小樓上的燈火照亮了整個東方。而南湖上的那艘紅船,如今已經駛過萬水千山,正在帶領中華民族劈波斬浪、奔向輝煌。一百年的時間里,無數共產黨人在華夏大地用熱血與汗水繪就了一副氣壯山河的輝煌畫卷,江河落筆處,繁花似錦開。
在這幅畫卷上所描繪的,是共產黨人不畏浮云遮望眼的視野,亂云飛渡仍從容的定力,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執著。從革命、建設到改革,煙雨樓臺,革命萌生,此間曾著星星火;風云世界,逢春蟄起,到處皆聞殷殷雷。
從將軍之縣紅安到焦裕祿在蘭考的475天,再到改革開放的特區深圳,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在這三座城市間被串聯,如一幅恢弘畫卷在我的眼前緩緩鋪開,從一窮二白到全面小康,百年征程波瀾壯闊,百年初心歷久彌堅。
只要初心在就有萬水千山
2019年秋,我第一次來到了有著中國將軍縣美譽的湖北紅安,這里曾是中國革命的發源地之一。在炮火連天的歲月里,48萬紅安兒女投身革命,形成了“萬眾一心,為黨為民,樸誠勇毅,不勝不休”的紅安精神,誕生了紅四方面軍、紅二十五軍、紅二十八軍三支紅軍主力,為中國革命的勝利作出了杰出貢獻,紅安——這片革命的熱土,走出一批又一批的英雄兒女,他們用鮮血甚至生命,奏響了一曲氣壯山河的恢宏樂章。
位于紅安縣城東北的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紀念園,每天前來悼念參觀的群眾絡繹不絕,園內古樹參天,松柏蒼翠,給人以肅穆、莊嚴。27.1米高的紀念碑,象征著1927年11月黃麻起義打響反對國民黨右派第一槍,紀念碑兩側的長槍鑼鼓,是“小小黃安,人人好漢;鑼鼓一響,四十八萬;男將打仗,女將送飯”的生動再現。革命烈士紀念館內,一幅《大別雄風》的巨型雕塑橫亙眼前,展現了紅軍戰士在中國工農第四方面軍軍旗引領下,同仇敵愾、英勇奮戰的場面,整個紀念館分為黃麻驚雷、商南烽火、皖西烈焰、赤區新貌、鏖兵大別、浴血孤旅等六個部分,全面展現了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革命歷史的光輝歷程。
參觀過程中,展館內的一本《共產黨宣言》引起了我長時間駐足,這是由陳望道翻譯的國內第一版《共產黨宣言》,而在這本宣言的背后還有著一段關于信仰的傳奇。這本《共產黨宣言》是董必武的學生、紅安革命先烈張行靜讀過的,張行靜被捕時,這本馬克思經典著作《共產黨宣言》流轉到了一同參加黃麻起義的區農協委員長曾傳六同志手中,由曾傳六保存。曾傳六后來參加了鄂豫邊革命根據地的創建,并率部參加西征入川。西征前,曾傳六將此重要文獻連同其他文件一起寄存在他曾經住過的七里坪楊山公社上余家店農民余汝清家。盡管戰爭不斷,余汝清仍冒著生命危險將這本《共產黨宣言》放在自己家的夾墻內進行保存,直到1958年9月,余汝清將它捐獻給紅安縣文物局,成為48萬紅安兒女投身革命的歷史見證。
歲月的長河沖刷著記憶的輪廓,但共產主義的信仰在歷經百轉千回的挫折與磨難后,依舊閃耀著真理的光輝!這光輝映照著無數共產黨員的初心: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
敢教日月換新天
“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綠我涓滴,會它千頃澄碧?!苯裉斓奶m考,物阜民豐、碧波萬頃,“焦桐”樹根深葉茂,紫色泡桐花開滿枝丫,可誰能想到五十多年前的蘭考,風沙肆虐、食不果腹、百姓流離,而這一切的改變都離不開一個人——蘭考縣原縣委書記焦裕祿。
2019年元月,當時的我還在河南念大學,應學院統一安排我們一行9人來到了焦裕祿曾經工作和奮戰過的地方——蘭考縣。車輛剛駛入蘭考縣城區,書寫著“親民愛民、艱苦奮斗、科學求實、迎難而上、無私奉獻”的焦裕祿精神海報便映入眼前。焦裕祿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他在蘭考都做了什么?為什么直到今天蘭考人民依舊記得這位焦書記?帶著這些疑問,我們來到了焦裕祿親手栽下的“焦桐”樹下,聆聽焦裕祿與這顆“焦桐”樹的故事,時至今日我仍記得講解詞中的這樣一段話:焦裕祿在蘭考的時間只有475天,短短一年多的時間,他做了些什么能讓蘭考的百姓這樣的銘記他感謝他?可以說他是帶著"敢教日月換新天"的決心來到蘭考的,他治理蘭考的“三害”,讓蘭考百姓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把熱血、智慧和生命都奉獻給了這片土地,在蘭考人民心中,焦桐就是焦書記的化身,是焦裕祿精神的象征。
如果說焦桐樹是焦裕祿精神的代表,那么刺槐樹就是焦裕祿在蘭考工作的見證。離開焦桐樹,向著焦裕祿尋找到治理“三害”辦法的發源地——東壩頭鄉張莊村進發,沿途蘭考新農村的建設發展一覽無余,金牛湖畔波光粼粼,黃河故道綠樹千頃,堤壩一側的嶄新民居,鱗次櫛比。刺槐林就在張莊村的入口處,一眼望去,黑褐色的樹木與自由生長的枝杈,仿佛是在宣告不屈和抗爭,如同五十多年前焦裕祿帶領著蘭考人民戰天斗地治理“三害”的場景。在蘭考的475天時間里,焦裕祿走遍了全縣18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調研近百個生產大隊,與老百姓同吃同住,他把自己最后的生命都獻給了他熱愛的這片土地和人民。
斯人已逝,精神長存,時隔五十多年,焦裕祿精神歷久彌新,他過去是、現在是、將來還是激勵全體共產黨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榜樣,正如穆青在《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一文的結尾處所寫:焦裕祿同志,你沒有辜負黨的希望,你出色地完成了黨交給你的任務,蘭考人民將永遠忘不了你。你是千千萬萬在嚴重自然災害面前,巍然屹立的共產黨員英雄形象的代表。你沒有死,你將永遠活在千萬人的心里!
大潮起珠江,風好正揚帆
深圳蓮花山名滿天下,因一座城,因宏闊壯麗的探索,因一場偉大的實踐,云蒸霞蔚、氣象萬千。
山頂,鄧小平銅像目光堅定,凝視遠方,腳步鏗鏘,昂首向前;山下,大潮起珠江展覽館巍然矗立、氣勢恢宏、游人如織。四十多年前的這場變革,改變了深圳的命運,也深刻改變了整個中國的命運,改革開放天地寬。
珠水春潮,40年來珠江兩岸從低矮樓房逐漸變成高樓林立;壯美廣東,21個地級以上市霓虹璀璨景色迷人。大潮起珠江展覽館內,一件件展品、一幅幅圖片、一幕幕場景,生動還原了四十多年來在改革開放背景下廣東乃至全國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在改革開放關鍵一招的帶領下,深圳從南海邊的小漁村發展成為享譽全球的國際都市,當我有幸在特區四十年之際來到深圳,感受深圳這座中國最年輕城市的無限活力,我看到了改革開放所迸發出的勃勃生機。
深南大道——深圳的城市核心主干道,每天這條道路上會有幾十萬輛車往返于羅湖和南山之間,道路兩側200米以上超高層建筑達到130棟,但在四十年前,深南大道還是漫天黃沙,兩邊有的還只是低矮的瓦房、叢生的灌木、茂密的荒草、板結的土地......,那時的深南大道根本算不上一條城市主干道,只能是一條農村土路,四十年翻天覆地,舊貌換新顏,如今深南大道已經成為深圳的一張靚麗名片,它代表了深圳特區建設四十年的縮影,是無數“拓荒?!庇煤顾疂补嗟南M?。深南大道以及深圳的發展建設充分證明了中國共產黨不但善于打破一個舊世界,更能建設一個新世界。
2012年12月7日,十八大結束后的第一站,習近平總書記就來到了深圳前海,鼓勵前海探索新機制、打造新典范,為前??缭绞桨l展指明前進方向;2018年10月,習近平再次視察前海時,短短6年,前海從一片沿海灘涂已經建設成為深圳改革開放的高地。四十年前,改革開放的東風在蛇口的開山炮中,吹遍神州;四十年后,改革開放再出發的號角在前海吹響,新時代的共產黨人正在這張嶄新的畫紙上,繪就出一幅氣壯山河的恢宏史詩。
巍巍大別山,見證了一部中國共產黨人矢志不渝、初心不改、服務人民、造福人民的艱苦奮斗史;新時代蘭考,見證了一部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人民城市浴火重生、滄海桑田、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的城市發展史;改革開放的特區深圳,見證了一部中國共產黨人翻天覆地、改革創新、在一張白紙繪就善建天下的改革開放史。胸懷千秋偉業,恰是百年風華,中國共產黨走過了千山萬水,始終豪氣干云;繼續跋山涉水,必當自信滿懷!
(李 佳)
(編輯 羅 偉)